电商销量上不去?为何知名品牌总能赢在起跑线?

短视频和直播等领域全面商业化的今天,众多企业都开启了“种草带货”变现模式。然而“种草带货”不是万能,它只是消费过程中的最后一环,它是秀场也是平台,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煽动消费者的冲动情绪而完成销售闭环的最后一击。通过天猫618等平台数据显示,直播卖货对两种产品有较大的效应,第一种是价格击穿认知底线的货品,比如厂商直供,源头好的农产品,其核心特征是“无品牌”,依靠主播们营造的消费场景出货,价格很便宜。第二种是自带品牌能力的名牌货。例如2019年,天猫双11节,美妆销售排行榜前五名全部是国际品牌。

很多企业都有些惯性思维,就是一旦产品销量搞不上去,首先他们想到的是自己的价格客户不接受,然后开始搞促销,拉流量。几次活动之后,就会发现不促不销,消费者越来越无感,甚至开始怀疑产品的品质及价格是否还有水分。

众所周知,流量越来越贵。如果企业采用价格战,流量战,利润只会被渠道成本吞噬。当消费者心智中有了一个选择你而不选择竞争对手的理由时,企业产品会比较容易成交,并且以更高的价格成交。对企业而言,最好的办法是开创一个差异化价值,发展一个新的品牌定位,然后用广告去饱和攻击,将企业品牌打进消费者的心智。品牌在电商平台上经常搞促销活动,在平台给与支持和流量洼地时期,网红品牌都一度看起来风光无限,但流量红利补贴消失后,还想通过促销来拉动营收就会导致价格下挫,企业要面对流量成本上涨,挤压供应商利润的不满等,最终导致亏损。真正在电商平台上,大多数是知名品牌,这是为什么呢?

电商销量上不去?为何知名品牌总能赢在起跑线?

01-增长的秘密:为何消费者更愿意购买知名品牌?

这里的秘密就在于,知名品牌本身自带流量。它们在市场竞争中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和沉淀,拥有强大的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这为它们带来了更稳定的销售表现和更高的利润空间,也就是说消费者愿意为了品牌的声誉、质量和服务体验支付更高的价格。相比之下,那些过度依赖流量广告的企业往往依赖于短期的销售刺激来获取收益,而忽视了品牌建设的长远价值。

从根本上讲,过度投放流量广告的弊端在于,一旦停止投放广告,销量往往会迅速下滑。这是因为流量广告只是一种暂时性的推广手段,它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促使他们进行购买,但并不能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品牌形象和消费者关系。

真正从电商平台上充分竞技并稳定获利的企业,都是通过持续的品牌建设和差异化的价值主张,才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的。而那些过度依赖流量广告的企业往往会因忽略品牌形象和消费者关系,最终导致销售下滑和利润空间的压缩。

如同中医治本,西医治标。治标显而易见的疗效,容易让人们忽视治本的价值所在。这就像一个人如果身体不好,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增强其整体的免疫系统,而不是一出问题就拿抗生素救命。

电商销量上不去?为何知名品牌总能赢在起跑线?

02-网红经济:瞬间的繁荣还是短暂的泡沫?

在电商行业中,知名品牌和网红经济已成为两大炙手可热的方向。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流量经济的快速崛起和迅速衰退,使得那些一夜成名的网红们也面临着瞬间被遗忘的命运。

相比之下,知名品牌则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和转化率。这些品牌通过独特的品牌定位、核心产品的创新以及与用户的深度互动,使得自身如同陈年老酒一般,积累时间越长就越香,客户就越爱。

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网红经济的短期效应而忽视了其背后的风险。流量经济以其快速制造网红的能力而闻名,但这种速度往往伴随着难以为继的短暂繁荣。一旦停止投放广告或推广活动,销量往往会迅速下滑。

所以,对于企业而言,追求短期的销售刺激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策略。最终,只有那些能够赢得消费者心的品牌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电商销量上不去?为何知名品牌总能赢在起跑线?

03-马太效应下的品牌形态: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强品牌能够吸引流量,它们可以通过持续的品牌建设和营销活动吸引更多的用户流量,并将这些用户转化为忠实粉丝和重复购买者。随着品牌知名度的提升,流量也会逐渐增加,形成良性循环。这就是品牌建设的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品牌的建设需要长期投入和持续努力。只有通过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提供优质服务、与用户建立紧密联系等方式,才能够赢得用户的心。与此同时,好的品牌建设离不开对受众需求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仅要有雷霆般的投入力度,还要有铁杵磨针般的细致与耐心。

最后我想说的是,没有品牌势能的白丁,完全靠自发的碎片化传播借势赚钱已经很难,更不要说走入新锐品牌的行列了。“碎片化传播+网红带货”不是万能,而一味盲目降价促销只会陷入价格战,流量战的恶性循环。企业一定要做有差异化价值,有溢价能力的品牌,让整个业务生意进入正循环。因为只有产业上下游的业务实施的环节中各方都可以获得合适的价值感,满意度,企业才能撬动更多资源从而顺利发展,才会成为消费者,渠道商都喜欢的品牌,并且最终实现品牌盈利。

相关内容